严冬的朔风漫卷鄂尔多斯高原,凛冽中,格日乐、斯琴巴拉、小娜仁花、其其格、乌云娜、萨日娜、巴达玛格日乐——宝音志愿者服务协会七朵格桑花的名字,悄然在鄂托克旗民政局签下庄严的契约。自去年岁末到今夏,她们肩负起入户照拂孤寂老人的使命,在广袤大地织就了一条坚韧而温暖的丝线。
草原的女儿初入城镇,苍茫天地赋予的坦荡在陌生街道却遭遇了语言藩篱。志愿服务对象多为汉族老人,她们便常在照料间隙,于炉火旁或床榻边,一字一句艰难学习汉语;笨拙的发音里积淀着理解与靠近的深情。另一重无形屏障亦横亘眼前——城镇街道如迷宫蜿蜒,牧民与导航仪初次相遇时的茫然失措,正如羊群迷失于沙尘蔽日的黄昏。为了准确定位服务之家,她们结伴在旗内各处标记位置,一次次启动导航,沿着电子地图上的光点反复练习来回寻索,笨拙的足迹终汇成精确的星河。不谙驾驶的操作,不识路牌的文字,寂静街道上她们也曾踟蹰四顾——然而路标再陌生,亦无法阻挡她们心之所向的步履,深一脚浅一脚地叩响无数扇等待的门扉。
在那些需要被聆听、被扶助的屋檐下,她们用蒙古族的天性与坚韧,悉心拂去岁月落下的尘埃。语言从隔阂到交融,街道从陌生到熟稔,科技从冰冷到可亲——这每一步跨越,都源于那份朴素心愿:对深处困顿的同袍伸出手去,让微光点亮微光。
当她们最终踏遍了约定的每一户门槛,如春风化雨般完成了每项托付——这并非一场没有观众的竞赛,她们却已是自己生命中当之无愧的“冠军”。草原的格桑花在喧嚣城镇扎根开放,以最质朴的芬芳弥合了地域与族群的界限;那导航仪屏幕的反光,照亮了她们的面庞,恍如新时代的哈达,映照着古老民族永不枯竭的良善与担当。
这七位志愿者在旷野与街巷间踏出的温暖长路,没有鲜花夹道,亦无喧天锣鼓。然而她们以心相接、以行践诺的身影早已融入岁月经纬,无声诉说:纵使山河远阔、歧路迷茫,真诚的付出终将抵达人心深处——那份温暖,正是穿越寒暑、永存于这片土地之上的抚慰与星光。